古诗词 小序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 五 )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
潇洒的诗词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山头斜照却相迎,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
已而遂晴,故作此 。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更增加挑战色彩,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
纵观全词 。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是前一句的延伸 。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
回首向来萧瑟处,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徐行而又吟啸,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九日齐安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展开
苏轼的古诗词要意思 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解释∶⑴饮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 。
⑵潋滟 。
指波光闪动的样子 。
⑶方好,正好 。
⑷亦,也 。
⑸空蒙,指水雾迷蒙 。
⑹西子,西施 。
⑺相宜,合适 。
诗意,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 。
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
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 。
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美的 。
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 。
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
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 。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 。
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 。
“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 。
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 。
诗的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做古代越国美人西施,是从两者的气质风韵上来说的 。
绝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风霜雨雪,一年四季,总各具情态,各有风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