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祖国风景的古诗词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 三 )


譬于圣人,全世界获此封号的,加起来恐怕也没有咱中国多 。
周公且是中国政治家中的第一位圣人,孔夫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有“万世宗师”之美誉 。
另外,诸如书圣、草圣、诗圣、棋圣、艺圣、画圣、歌圣等等,不一而足 。
发展到当世,愈演愈烈 。
这种现象的产生,实乃是远古生民图腾崇拜的余绪 。
圣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辈仰望,窃窃惭愧自己的愚笨 。
可是站在这杜甫草堂中,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何这草堂,从来没人称它为“诗圣草堂”而要直称为“工部草堂”?难道圣人的头衔,还敌不过一个级别卑下的工部员外郎? 二 公元758年冬,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流浪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借寓于浣花溪畔 。
翌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浣花溪上游选了一块地,盖起了几间茅屋 。
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 。
杜甫在这里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两百四十多首诗,在他死后,草堂数度易主终成废墟 。
直到一百多年后,来成都做官的晚唐诗人韦庄,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遗址,缅怀先贤,他在遗址上头盖了一间茅屋,这是后人纪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筑 。
又一百七十年过去,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名叫吕大防的进士仕宦锦城,在再度顷圯的韦庄版的草堂遗址上又一次重建 。
这一次规模略大,其壁间绘有杜甫遗像,供人瞻拜 。
半个世纪后,已是南宋初年,时任成都知府的张焘来到浣花溪边,面对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历时四月而成 。
经过这次修葺,草堂渐有气势,大殊于从前 。
元明改朝换代之际,草堂毁于战火 。
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这次规模更为宏大 。
自此,终明一朝,草堂修葺扩建了七次,亭馆祠堂,曲水园囿,草堂已成胜景 。
明末,张献忠人蜀,杀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 。
1670年,清康熙朝川湖总督蔡毓荣履任成都,联络四川布政使金凌、成都知府冀应熊倡议重修 。
清代累朝扩建五次 。
民国期间,地方人土筹款对草堂中的工部祠与诗史堂进行了重建 。
新中国成立后,草堂成了杜甫纪念馆,成立了管理处,向游人开放 。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在我们所见的草堂建筑群,为清嘉庆十六年重修所留下 。
这穿逗式的民居建筑,典型的川西风格 。
层轩累阁,华堂丽庑,清流散绮,雨浥红渠 。
此般景象,华贵有如王府,与诗人的故居相去甚远 。
三 唐代诗人中,最穷的有两个,一个是杜甫,另一个是杜荀鸫 。
如果给他们划成分,都是贫农 。
在新中国,他们可算是无产阶级诗人 。
宋代,曾主持过草堂重修工作的喻汝砺,为这草堂写了十二首诗,第一首头两句“灿灿诗翁锦城西,只缘诗好合穷栖 。
”开宗明义就点明了杜甫的身份,这个“灿灿诗翁”穷栖于人世 。
同时表述了一个观点:唯其穷栖,才能写出好诗 。
杜甫自己也说过“文章憎命达” 。
这无异于告诉人们:文学是穷人的事业,这观点与孔夫子的“仓廪实然后知礼节”显然违背 。
文学与财富的关系,也就是说杜甫的立论是否正确,值...
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注释]: 尽:没有了 。
闲:偷闲,安闲 。
厌:厌弃,厌烦 。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
3.潭面:指湖面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
两说均可 。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