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画卷 诗词画卷图片( 二 )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
3.《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
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 。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
”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 。
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
4.《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赏析: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