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诗词 苏轼 芍药诗词

芍药诗词 苏轼 芍药诗词

芍药和牡丹的诗词溱与洧,方涣涣兮 。
士与女,方秉蕳兮 。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经·国风·郑风·溱洧》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抄下余冠英先生所译的文字:溱水长,洧水长,溱水洧水哗哗淌 。
小伙子,大姑娘,人人手里兰花香 。
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 哥说:“已经去一趟 。
” “再去一趟也不妨 。
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 。
女伴男来男伴女,你说我笑心花放,送你一把芍药最芬芳 。
原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上已之辰,郑国溱洧两河之畔,男女杂集,春游欢会的情景,有人说古人用芍药中的“药”(此字我们这里方言还念yue)字代表相约,所以芍药也成为男女间定情的象征,诗中的男子将一朵鲜媚的芍药送到女子手中,爱情之花也在彼此心中绽放 。
这情景,这诗句,打动着千古以来的痴男怨女 。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第四十回行牙牌令时表现很有点“失态”,一会说《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一会说《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最后又来了句“仙杖香挑芍药花”,这芍药花,正象征的蓬蓬勃勃的爱情 。
所以宋人张镃在诗中赞道:“自古风流芍药花” 。
姜夔有一首词,说的是扬州的芍药:侧犯·咏芍药恨春易去 。
甚春却向扬州住 。
微雨 。
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 。
无语 。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 。
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 。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 。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
北宋时扬州芍药就极为繁盛,苏轼有诗:“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
当时每年扬州举办芍药万花会,官吏搜聚绝品十余万株观赏欢宴,一时热闹非凡,扬州芍药就此名闻天下 。
后来苏轼见太过扰民,曾一度废止了这种行为,但只禁得一时,扬州芍药还是“佳种年深亦多变”,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洗劫扬州(1161年)后,城破人亡,芍药也无复往日之景 。
姜夔重过扬州时就写下了我们熟知的“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著名词句 。
然而,写芍药时,还是不得不提起扬州二字,正像写牡丹离不开洛阳一样,南宋大奸臣贾似道有诗:又是扬州芍药时,花应笑我赋归迟 。
满堂留得春如画,对酒何妨鬓似丝 。
玉立黄尘那可到,锦围红蜡最相宜 。
买山若就当移种,此际谁能杖履随 。
贾似道人坏诗不坏,这首写芍药的诗倒也不错 。
要说古时做皇帝也不容易,奸臣也不是个个都是大白脸上写着“奸臣”二字,单看这诗,怎么能想到他是奸臣庸臣?元末诗人杨允孚《咏芍药》里这样写道:时雨初肥芍药苗,脆肥香压酒肠消 。
扬州帘卷东风里,曾惜名花第一娇 。
清代塞尔赫有七绝《白芍药》一诗:珠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 。
风暖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 。
到了明清,扬州芍药规模虽不如宋代,但却培育出极为罕见的黑芍药,此品种花朵色深紫近黑 。
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极盛,各园中也都广泛种植芍药 。
芍药有养血敛阴,柔肝缓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对于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更是有显着功效,故有“女科之花”的称谓 。
好为花王作花相芍药,和牡丹的形貌非常相近,但牡丹是木本,花大枝粗,有雍容华贵的气象,而芍药是草木,显得娇小柔弱,所以古人评花时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
如宋朝陆佃就在《崥雅》一书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
”宋邵雍有诗:“要与牡丹为近侍,铅华不待学梅妆”,方回也说:“可止中郎虎贲似,正堪花相相花王” 。
所谓“中郎虎贲”,是这样一个典故,说东汉时的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曾做左中郎将,有一个勇士与蔡中郎长相特别相似 。
所以后来形容两人面貌相似,就用“中郎虎贲” 。
这里是说芍药和牡丹的“容貌”相似 。
杨万里有诗: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婷婷各自妍 。
最是依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 。
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正可怜 。
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