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中 诗词 岳麓山诗词( 四 )


初夏的荷,盛夏的荷,静态的荷,动态的荷,各有千秋 。
历代的文人墨客有许多赞美荷的文章、诗词,诗词中一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是把荷描写得淋漓尽致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名句 。
“兮兮惜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岳麓山的秋更是美丽 。
描写秋景的诗句更多,有战国楚 。
宋玉《九辩》、汉朝刘彻《秋风辞》、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晋国、陶渊明《酬刘柴桑》等 。
芙蓉区东郡小学六年级 贺嘉威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岳麓山历史岳麓山位于长沙西郊,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 。
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 。
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 。
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
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 。
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 。
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 。
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 。
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
”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 。
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 。
宋以后,碑被土所掩 。
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 。
明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 。
洲诸与登,鸟兽之门 。
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 。
久旅忘家,宿岳麓庭 。
智营形折,心罔弗辰 。
往求平定,华岳泰衡 。
宗疏事裒,劳余神 。
郁塞昏徙 。
南渎愆亨 。
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
”据学者研究,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作定论 。
加上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因而此碑很可能是后人假托而成 。
但韩愈所闻,何致翻刻却是事实,所以即使是唐宋时所刻石碑,也已是千余年前的珍贵古物了 。
明清两代,吟咏禹王碑的诗词很多,有朱翊銮的《禹迹亭》、崔应科的《禹碑》、石公荫的《登禹王碑憩望》、沈一揆的《禹碑》等等 。
大都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碑文难以认释的感叹,如沈一接的诗云:“平成绩奏几千年,石壁遗文尚宛然 。
岂是后人偏好事,应知古圣示心传 。
龙蛟影动云烟乱,珠露光凝日月悬 。
愧我读书无万卷,空来拟议未能诠 。
”现在全国各地有10余处禹碑,据说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复刻的,由此也可见它的珍贵 。
岳麓山除禹王碑外,还有一块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 。
碑高近3米,宽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和书写,黄仙鹤刻石 。
碑额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宇,碑文共1400余字,骈散文体兼用,叙述了麓山寺自晋泰始(265-274)年间建立至唐开元(713-741)立碑时500年间的兴废修葺、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以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 。
李邕,扬州江都人,史书记载“邑之文,于碑颂是所长” 。
由于他任过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所以这碑又名“北海碑” 。
李邕撰写的此碑碑文为行楷书,词句华丽,字体秀劲,集汉魏碑铭之长 。
在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碑的背面还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题名,因而历代书家都将它视作珍品 。
由于此碑的文采、书法、刻工都精湛独到,所以人们又称它“三绝碑” 。
“三绝碑”在我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很高,碑字用行书是此碑新创,笔力雄健浑厚,后起书法大师,如苏、米芾等都沿袭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