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井冈山诗词朗诵稿 重上井冈山诗词( 二 )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
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 。
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 。
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 。
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 。
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 。
“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 。
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 。
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 。
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 。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 。
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 。
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 。
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 。
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 。
”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 。
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 。
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 。
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 。
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 。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 。
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 。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 。
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 。
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 。
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 。
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 。
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 。
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 。
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 。
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 。
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 。
“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 。
”(清钱泳《履园谭诗》) 。
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
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 。
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
青春励志诗歌朗诵稿 3至5分钟青春就像一朵艳丽的花儿 婀娜多姿 青春就像那蓝天上的白云 天真无暇 青春有限 一定要珍惜 何为青春? 是那自由奔放的滔滔江水? 是那广阔无边的大海? 我想不是, 青春是杯浓啡咖, 虽可以使人精神为之振奋, 但仍不免有丝丝的苦涩 。
青春是一株无名的小草 。
它虽不怎麽起眼, 却经得起风吹雨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