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忧伤诗词 忧伤的诗词( 七 )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 。
“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 。
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 。
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 。
“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 。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 。
“尽”字是体现时间的 。
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 。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
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
●菩萨蛮朱淑真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
朱淑真词作鉴赏朱淑真本人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 。
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 。
无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
“春秋多佳日”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还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呢?”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
如此情状,叫人怎不颦眉,怎不愁闷?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 。
”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 。
一愁未去,一愁又生,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 。
”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
辗转反...
求伤感的古代诗词歌赋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
李清照也不例外 。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
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 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
”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 。
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