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谚语中的物态变化小报 物态变化小报

诗词谚语中的物态变化小报 物态变化小报

物态变化的谚语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
】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
】加火不如加盖(沸腾)【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凝固) 【由水结冰的原理可知,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 。
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 。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 。
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的寒冷时间 。
】小麦冬盖一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熔化) 【落在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它能较好地防止地里热量的散失,保护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被冻坏 。
同时雪融化成水渗入麦田,对麦苗来年的生长极为有利;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会凝聚许多含有微量元素或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还具有一定的肥效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凝固、熔化) 【水在0℃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结成厚厚的冰,而冰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用手摸着感觉比水凉许多 。
】霜前冷,雪后寒/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凝固、升华、熔化) 【霜是地表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温度一定较低 。
又因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结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
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但化雪主要熔化和少量的升华过程,都需吸热 。
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 【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凝华、液化)【霜是由地表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落在草、树枝等近地表的位置 。
在晚上,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液化成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就形成了雾,弥漫在空中的 。
地面上草、木、石块等固体由于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 。
当草、木、石块等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则有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液化形成露 。
由以上分析可知霜为水蒸气凝华所得,而非露凝固所得 。
显然这违背了物态变化的规律 。

关于物理物态变化的谚语有哪些 1.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2.霜前冷,雪后寒(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温度一定较低.雪下后,要融化,融化是吸热过程,所以雪后寒.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5.瑞雪兆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它能较好地防止地里热量的散失,保护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冻坏.6.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7.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这样许多气泡这种变化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8.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