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轩的诗词 带轩字寓意美好的诗句( 二 )


入室僾如在,升阶虔所历 。
奋疾合威容,定利舒皦泽 。
方崇庙貌礼,永被君恩锡 。
...
带有轩字的诗句,古诗和现代诗都可以---登岳阳楼 作者:苏轼开轩面场圃,碧砌红轩刺史家:杜甫好风胧月清明夜:李白莫向东轩春野望,凭轩涕泗流 。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戎马关山北,正梳妆,把酒话桑麻,花开日出雉皆飞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小轩窗 。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作者:柳宗元夜来幽梦忽还乡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
---南轩松 作者...
想知道有关于轩的诗句,呃~``只要带轩字的就行,最好有解释, 江 城 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洵长子( 1036-1101 ) 。
博通经史,随父来京师,受知於欧阳修,嘉佑二年试礼部第二,遂中进士,再中六年制科优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召试直史馆,丁父忧,服除,摄开府封推官 。
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之死,锻练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移汝州 。
哲宗即位,起知登州,召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
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 。
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 。
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六,谥文忠 。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其体涵浑光芒,雄视百代 。
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七集,东坡词等凡数百卷 。
又善书,兼工绘事 。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 。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
”乙卯即熙宁八年 。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
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
词的上阕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
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种沉甸甸的哀情,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也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
“不思量”,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自难忘” 。
这一叙述的跌宕,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指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 。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诗人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
如果说“十年生死”是时间的隔绝,那么“千里孤坟”则是空间的阻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