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人壮志理想的诗词及故事 豪情壮志的诗词( 三 )


遭贬是李白的人生境遇,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潮中,但他仍能满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志与信心,是很不容易的 。
探究李白一生:少长于四川,5岁学六甲(奇门遁甲),10岁观百家……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师为目标,抱负很大 。
因此,他由政治被贬而得到的挫败感也相对更大 。
他40岁进长安见唐玄宗时,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肯定能够得到皇帝适当的安排,却奈何鲲鹏之志难以施展,只能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这是一种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不过他仍自视甚高,用杜甫的诗句来说,即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
因此,晚年的李白尽管屡遭贬谪,但他所写的诗篇中,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志气昂扬,他不坠青云之志;尽管在人生的低潮时期,也不放弃理想,身被放逐,却不曾放逐自我的气节和心智 。
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气,“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自信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的霸气,在李白身上得到了混融的体现,他以诗酒做伴、山水为友,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因此不愧得“诗仙”的称号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动态发展的 。
自李白始,经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发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
到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为人行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
苏轼不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发展体现出了此前少有的全面性 。
苏轼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那般偏执,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顺应自然为主 。
这一点在苏轼与和尚佛印的对话中有明显表现,在他自己的诗作中也有体现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在事业达到巅峰后跌入低谷,44岁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人生发生重大转折;“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经历了这样3次贬迁,可谓境遇悲惨 。
但这也始终没有摧毁他的意志,苏轼通过自我调整,在苦中作乐,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在人生困顿的时候,苏轼仍运行自然、挥洒自如,真正体现出一代儒者的风范 。
苏轼早已看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中秋》)的道理,因此在贬途中仍能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定风波·赞柔奴》)的感慨,这种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人生境界让人可感可慷、可赞可叹也 。
苏轼将宋儒“动亦定,静亦定”(《近思录·为学大要》)的修养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无疑,苏轼应属其中的“天地之境”,与天地、自然合一 。
总之,从唐到宋的历史纵向上总体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可以发现:唐代重视功业和名气,而不太关注道德层面修养;发展到宋代,文人开始以功业以及心性修养二者并重 。
唐与宋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二者缺一不可 。
只有社会责任与独立人格并存,才是知识分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永远是健全人生的保障 。
不论身陷囹圄,还是处于顺境,都要活出自己的尊严,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值得我们今天反复思考的主题 。
【有关名人雄心壮志的故事】作业帮一.陈涉即陈胜,秦末阳城(现河南平舆县阳城镇)人,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这个故事讲的是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原文为【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也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出《史记·陈涉世家》,意为“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吗?”.主张权势与高贵并非天生,更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打拼争取,以此招揽起义队伍.二.曹操诗中有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典故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7mtZ9sMTd59macqf9oQPZMEpofkUyE4xjgy4ckm0ZU93GqQlWx-x_5r5WRDoatq4t5RVhvPqy1f5iVOFV1naq三.1900年,维金孔亚省温斯特有一个12岁的孩子,狂热地崇拜海军大将柏瑞.他在日记上写道:“我决定要成为第一个飞抵北极的人.” 他偷偷立下了这个宏愿.但他明白,要到北极必须作好各种冒险的准备,还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所以,他开始像斯巴达人一样训练自己,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一件单薄的衬衣.他需要磨炼在寒带生活的毅力,他需要与风雪竞争. 然而就是这个12岁的孩子,经过许多年的准备和奋斗之后,终于完成了他当年日记上所写的宏愿,真的成为第一个飞抵北极的人.接着他又第一个飞抵南极!他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全球,他就是海军上将李却埃林·拜德. 拜德将军说:“南极地带的巨大冰块已在逐渐缩小,我相信有一天事实会被证明,这数百万亩被藏在冰块底下的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若干年以后,人们果然在北极圈600里内发现了丰富的煤矿,证实了拜德将军的预测.地质学界认为,南极附近一定也有丰富的煤矿,而且很可能还有油田. 拜德将军一生的经历非常曲折.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孩提时代就具有坚强不屈、排除一切障碍的精神和魄力.他热爱旅行,而且总想到一些奇异的地方去,所以他在14岁以前,几乎已经走遍了整个世界.漫游归来后,他继续学校生活.他酷爱拳击、角力,以及足球之类的剧烈运动.在28岁时,他在运动中不小心折断了脚踝,成了跛子.他因此被迫脱离海军,这让他非常懊恼. 但是他对生活的热情却没有失去.他总是想:我虽然跛了一条腿,也离开了海军,但我的手和脑子是健全的,我有强壮的体魄,还可以到航空界去发展,将来也会有所成就的.驾驶飞机的人从来不是站着的.是的,所有的飞行员都是坐在驾驶座上的,跛腿不会影响驾驶飞机.有志者事竟成,他果然进入了航空界,并有了后来惊人的事迹. 为了看看自己空中冒险的能耐,他决定来一次北极飞行,但他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起初他驾驶一种大型飞机进行试验,不幸中途坠毁.接着他申请驾机横渡大西洋,但因为他的腿伤而被政府拒绝.后来又有一次,他请求驾驶阿莫森曾计划用来飞渡北冰洋的那架飞机,又因为他结婚,事情不了了之.紧接着,有关当局再次命令他从海军退休,原因还是因为他的腿伤. 拜德认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即使是个跛子,也比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强得多.所以,他决定自己筹集款项,着手冒险的计划,才终于完成了震撼世界的行动. 他横穿了大西洋,在北极上空掷下了一面美国国旗,再飞至南极的上空,又抛下一面国旗.当他回到美国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在机场迎接他,他的行动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和支持. 政府当局为了奖励他的勇敢行为,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两次因跛足而被海军拒绝任用的他,却成了海军上将.四.刘宋的将军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公然道出了“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壮语,并且一直想有朝一日,身披战甲,手握长剑,指挥千军万马去冲锋陷阵,报效国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五.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一次,校长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