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的诗词 张旭诗词( 二 )


返朴归真为上,传统继承发展. 。
杜甫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
...
张旭《古诗四帖》译文张郁?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吧 。
1、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
2、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
3、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衍文)嚣喧 。
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翻) 。
4、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应为不可别) 。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
张旭《桃花溪》及意思桃花溪作者:【张旭】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注解】:1、飞桥:高桥 。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
【韵译】: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评析】:??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
”这话不无道理 。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简析】:这首诗虽充满诗情画意,但对桃花源的存在提出怀疑,另开思路一条 。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
下面画近景 。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 。
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