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的诗词 张旭诗词( 三 )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
(何庆善)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
下面画近景 。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 。
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
有关风流人物的诗词或者笑话?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张旭的诗词 张旭诗词】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辛弃疾)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
君王三百州 。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五四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时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