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古诗词 芋头( 五 )


古诗 竹枝词的意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 。
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
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 。
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 。
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 。
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 。
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 。
“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 。
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
诗中的长安,指北京 。
知单,指请柬之类 。
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便为难起来 。
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生动地刻划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 。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 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 。
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 。
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 。
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 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 。
青菘、碧蒜、红萝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
诗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 。
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鸱半种瓜 。
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 。
这是江西山区的竹枝词 。
蹲鸱,即芋头 。
苦丁茶,是野生山茶 。
诗以一位青年劳动妇女口吻,叙说这对青年夫妇过着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区劳动生活 。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 。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
”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 。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
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 。
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 。
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 。
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 。
从第一首开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
第二首云: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这首诗的一、二、三、四句起头都用平声不合格律 。
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 。
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词中也有一首不合律 。
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 。
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 。
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 。
明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 。
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 。
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 。
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 。
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
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