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诗词 朱温诗词( 五 )


"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 。
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
后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
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
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 。
未数日,除御史中丞 。
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 。
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 。
"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 。
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 。
"上为减数千缗 。
又言:"吴玠屯师兴、利,而西川人力已困 。
玠顷年尝讲屯田,愿闻其积谷几何,减馈运几何,赵开、李迨相继为都漕,先后馈运各几何,令制、漕、帅司条具以闻,然后按实讲究,以纾民力 。
"又言:"国家养兵,不为不多,患在于偏聚而不同力,自用而不同心 。
今韩世忠在楚,张俊在建康,岳飞在江州,吴玠在蜀,相去隔远,情不相通 。
今陛下遣枢臣王庶措置边防,宜令庶会集将帅,谕以国体,协心共议御敌,常令诸军相接以...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取进士 。
历任福昌县主簿、文理评事、殿中丞等 。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 。
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 。
出狱后被贬黄州,再徙常州 。
哲守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起为翰林学士 。
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飞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 。
多年来作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了解 。
这时司马光要废除一切新法,他则主张:“较量利害,参用所长 。
”反对执政大臣一意孤行 。
又因此受到旧党程颐的攻击 。
元祜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徙颖州、扬州、定州 。
八年,复行新法,时新党已变质,他又被贬至南疆的惠州、琼州、昌化等地 。
徽宗即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 。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所谓“唐宋八大家”之一 。
文艺才华颇高,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
其词作多为怀古伤今,咏史咏物,说理谈禅,书怀言志,农村风光,抒情叙事等等,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而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领域 。
形式上力图不受音律约束,使词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 。
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 。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
徽宗初遇赦召还 。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