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他乡求学的诗词 关于求学的古诗词( 二 )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
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 。
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
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
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 。
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
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
”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 。
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
答:幽人:隐居之人,指丘丹 。
此是作者的想象,诗人设想丘丹也因秋兴而未能成眠,以实带虚,写出了彼此心意交融,感情默契 。
《秋月》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
这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细品之后,你会发现,无一处写月的诗行,竟处处浸染着月色 。
请看,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瓦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宛若桂林山水般浑然一体 。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叹到山之碧,寄情于空水之澄鲜? 往下看吧 。
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的超尘脱俗、...
关于自己身在异乡,心却在家乡的诗句环境描写(农村、雪景、芦苇)精彩语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
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一九三七年春夏两季,翼中平原大旱 。
五月,滹沱河底晒干了,热风卷着黄沙,吹干河滩上蔓延生长的红色的水柳 。
三棱草和别的杂色的小花,在夜间开放,白天就枯焦 。
农民们说:不要看眼下这么旱,定然是个水涝之年 。
可是一直到六月初,还没落下透雨,从北平、保定一带回家歇伏的买卖人,把日本侵略华北的消息带到乡村 。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 。
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 。
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全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 。
姐姐脸儿有些黄瘦,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