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同学情谊的古诗词 比喻同学情谊的句子( 六 )


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 , 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 , 回答问题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 一杯一杯复一杯 。
我醉欲眠卿且去 , 明朝有意抱琴来 。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 , 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 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
据此 ,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 。
那么 , 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 , 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 , 完成后面题目 。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 骚人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 , 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 , 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 。
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 , 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 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 回答后面题目 。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 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 , 半夜鲤鱼来上滩 。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 , 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 ,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
请作简要赏析 。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 , 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 。
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 , 答案不要求统一 。
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 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 , 涌上溪滩 , 啪啪蹦跳 , 看到这一情景 , 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 , 完成下面题目 。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 , 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
联系全诗 , 说说为什么 。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 , 大凡考到诗歌鉴赏 , 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 , 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 。
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 , 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 , 说明早莺尚少 , 新燕不多 , 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 , 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