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月意象 苏轼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七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唐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宋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寄远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
玉液满,琼杯滑 。
长袖起,清歌咽 。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
(《全宋词》)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
南归后力主抗金,而有志难酬,忧愤而卒 。
工词,是为两宋作词最多、成就最高的大词人,有《稼轩词》 。
这首词题为"中秋寄远",其主旨无疑是表达佳节思亲之情 。
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片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 。
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之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 。
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
明 文征明 [念奴娇]中秋对月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
(《古今图书集成》)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长州人 。
官翰林院待诏 。
诗词书画俱工 。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
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
槁秸申酬,轮 嗣布 。
(《古今图书集成》)这是宋末著名文学家文天祥(1236--1283)回复董提举的一封书函 。
从题目看,董提举给文天祥先送了请柬,请文天祥中秋赴宴,从此文的内容看,文天祥欣然应允,并表示了游赏的兴致 。
文中骈偶行文,多使掌故,词情中肯,表意简明,很有特色 。
同时,我们还可在这篇短文中看到当时文人过中秋的风俗习惯 。
明潘之恒《秦淮看月记》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 。
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 。
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 。
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 。
"乃发慨而止 。
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 。
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 。
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