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诗词 枫桥夜宵诗( 四 )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
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
'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
'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
"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 。
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
《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 。
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 。
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
"译文在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再去看江村桥和枫桥,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
苏州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
词语解释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
姑苏:苏州的别称 。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
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 。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
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
可备一说 。
...
《枫桥夜泊》整首诗的意思在古诗词中,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 。
视觉、听觉,今亦是,故而鸣钟解忧 。
一百零八钟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偏也巧,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 。
读罢此诗、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 。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 。
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
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如张继,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 。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其中英才罕有 。
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 。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 。
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
恰在此时 。
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桥”是地点;“夜”是时间,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 。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考出了多少进士;“泊”是时间 。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吝啬”到了极点 。
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 火野隼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 。
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