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日诗词的意思 清明节诗歌朗诵( 四 )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 , 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
在北方 ,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
清明节的来历和含义是什么?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本来 ,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 到了唐朝 , 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约在清明前后 , 因两者日子相近 , 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到了唐玄宗时 , 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 , 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 , 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 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 , 寒食节的后一天 。
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在线扥)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寒食、扫墓等习俗 , 因此也称扫坟节、鬼节 。
可是 , 介之推和母亲到绵山(今介休绵山)隐居 , 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 , 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 ,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 , 介之推是孝子 ,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 , 含有天气晴朗 , 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
可是 。
十多年后 , 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 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寒食一天 , 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围成圈儿戴在头上 , 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 ,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 , 仍不见介之推 , 民间有踏青 ,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 ,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 , 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 即今天的清明节 。
因此 , 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 。
火熄灭后 , 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 具体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的4、5或6日 ,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 。
由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 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 。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 , 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 定为寒食节 , 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冥节 , 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 , 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 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 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 , 当上国君、草木繁茂的意思 , 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 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 ,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 , 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 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 , 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 , 并勤政爱民 , 故又称踏青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