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的年代地点( 三 )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
毛泽东写的关于长征的诗词!快!还要赏析!!(或者是意思) 颔联,三军过后尽开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 。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度金沙、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
二 。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自然令人欣喜 。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形势危急,准备长征 。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 。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从斜坡滚下泥丸,都指作者自己 。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
例如『清平乐,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一.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注释】 长征、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大庾岭,东连福建省,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