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 诗词 形容帽子的诗词( 五 )


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 。
注曰,“苍龙,太岁也” 。
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
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 。
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
而且毛泽东式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犹如“长征是播种机”,这豪气的种子已遍撒祖国亿万人民的心间 。
它已变成祖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 。
他们不仅穿着印有这句诗的T恤衫攀登长城,而且还常常以此句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的决心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犹如长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样,诗人在此以古“长城”二字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精髓,并以此来形容英雄好汉战胜逆境乃区区小事,哪怕经历万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
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 。
”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 。
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所作的诗词中,《清平乐?六盘山》广为人知 。
正是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让千百年来黄土高原上这座被古人称为“陇山”、“鸡头山”的六盘山名扬天下 。
可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词原来叫《长征谣》,以后才改为《清平乐?六盘山》的 。
经笔者多年调查、考证,特撰此文,把历史的真实告知读者 。
原名“长征谣” 六盘山,纵贯宁夏南部固原、隆德、泾原3县,雄跨甘肃、宁夏 。
最高峰3100多米,傲视西北黄土高原,陡峭的耸岩危峰,愈显山势挺拨雄伟 。
依山体修凿的穿山公路盘旋蜿蜒而上,弯弯曲曲缠绕在山间 。
当地谚语说:“六盘山,十八旋,上山二十五,下山三十一” 。
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翻过这座山,到陕北再无高山险峰阻挡 。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从驻地出发,向东南绕隆德县境,沿小水沟上六盘山,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北侧过山 。
毛泽东健步登上六盘山,并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同登上主峰牛头山 。
六盘山峰峦挺拔,路道艰险 。
毛泽东在高峰饱览了六盘山雄姿,对张闻天等人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 。
”在越过一道山梁之后,停下脚步招呼随行人员休息一下,毛泽东习惯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摘下帽子,自然而然地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着远方,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呀!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 。
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这六盘山可不简单呢!它雄据大西北,是兰州和西安的门户,这里离祁连山不远,是兵家要地,古代在这里打过很多仗,这里距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