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没有空调的诗词( 二 )


“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
”(李戏鱼《中国诗论·神韵说》》)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自由涵泳的空间,令他陶醉于美的创造和体验之中 。
教学古诗词中的空白之美,引领学生于“无字处”赏析诗词,能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蕴 。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空白之美呢?一、要引领学生寻找诗中省略的部分 。
诗是生活的切片,它所反映的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填充作品中的“空白”,寻找那些被诗人切割掉的生活 。
如《诗经·采薇》表现的是士兵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思家之情,最后一章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歌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咏叹中戛然而止,这位戍卒内心到底是如何伤悲呢,诗中没有点明而被诗人高明地省略,这就是空白点 。
在教学此诗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填补这一空白,我们不妨补充讲解汉乐府中《十五从军征》一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
雨雪霏霏时,这位老戍卒回到家乡,可看到昔日美好的家园已是柏冢累累,杂草丛生,野兔狗洞入,野鸡梁上飞 。
此时,他内心的凄凉苦痛可想而知 。
为抗击猃狁入侵,他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他为国家“公德”而舍去个人“私利”,他的形象是多么高大!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自然能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
再如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此诗实际写的是诗人与童子的四问四答,但诗人寓问于答,只保留童子的回答,而将问话全省略,从而形成空白 。
从童子的答语中,读者可以去揣摩诗人当时复杂多变的情感 。
诗人一路奔波,翻山越岭,远远看到站在松下的童子,满心喜悦,于是迫不及待上前,满怀希望地问道:“师傅可在家?”童子答:“师傅出门去 。
”诗人非常失望,但又不甘心,于是又问:“出门何事去?”“出门采药去 。
”“采药去哪里?”“就在此山中 。
”“就在此山中?!”诗人于失望中又萌生一丝希望,紧接着四问:“山中又何处?”童子答:“云深不知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童子问答的情景,从而体会诗人那种钦慕而不遇,希望而失望的怅惘之情 。
二、要启发学生领略诗歌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
很多古诗词表面说的是一层意思,实际说的是另一层意思,言在外而意在内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天地间一场大雪,不见一只鸟飞,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一老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鱼竿,独钓于江雪之中 。
可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我们要进一步启发学生领略诗歌的言外之意 。
万物都停止活动,只有老渔翁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似乎忘掉周围的一切,只顾专心致志地钓“雪” 。
他显得很孤独,然孤独中却透露着清高孤傲,这不正是诗人被贬永州之后的超然物外、孤高傲峭的情感写照吗?诗人正是借渔翁寄托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后的郁闷苦恼啊 。
崔颢的《长干曲》也是这样的一首小诗: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诗写一女子在行船途中主动与一男子搭讪:“您家住在何处啊?”可不等对方回答,姑娘就自我介绍:“我家就住在横塘,停下船来问问您,或许我们是同乡呢!”从表面看来,这姑娘是急于找一老乡同行,以解旅途行船之孤独苦闷 。
而实际意义并非如此,从“君”“妾”的称呼可以看出,这姑娘已经看中这小伙子,对他很有意思,这分明是寻找话题向他表明爱意 。
这就是诗的言外之意,如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那诗的韵味就会大打折扣 。
三、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蕴藉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