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或者古诗文 古诗文( 五 )


——唐·李白《行路难》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养生主》3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史记·报任少卿书》4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西晋·陈寿《三国志》4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陆游《游山西村》4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唐·王绩《野望》4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4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唐·张泌《寄人》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4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4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唐·韩愈《初春小雨》4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4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唐·李白《将进酒》
一首古诗词 《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阅读导引]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
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
[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
[词语注释]春行:春天散步 。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
暖树:向阳的树 。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
没(mò):隐没 。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层次结构]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