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诗词介绍 秦汉诗词( 十 )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
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
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
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
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 。
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
它以时间为触发点,巧妙地通过一个守边士兵的口吻,分别从其所闻、所见、所感三个层面展开 。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转韵,相应地构成三大段 。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 。
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 。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