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诗词 王夫之经典诗词

王夫之诗词 王夫之经典诗词

王夫之怎样看待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 王夫之对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二者“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诗歌的创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 。
精于诗艺者,就在于善于使二者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地步 。
真正美的诗歌创作,应该“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情景交融的观点,对此作了深入的阐发,在客观上启迪了后来王国维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 。
王夫之曾批评苏轼的诗歌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请结合作品...个人以为,文章最重要的是情感,苏轼写的,才情其二,他的气度胸襟却都能透纸而出,不知道别的读者有什么感觉,我读李白苏轼的2人诗词,就好像可以一口气读下去,不需要停顿,而且读完还很舒服,心里面会生出些东西哪怕你不会去细细感觉也会这样 。
高中我背诵李苏二人的东西,只看几遍就可以记住,非常顺,非常有···那种感觉在文章里面(什么感觉写不出来额,呵呵) 。
所有情感都能体会到,而且才情纵横,这才是李苏值得我敬佩的
古代诗词的发展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