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出现的古典诗词派 最美最美的古典诗词( 六 )


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 。
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了 。
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 。
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 。
吕氏图所列25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 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 何□、王直方、僧善权、高荷 。
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 。
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
25人中有较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陈师道、谢逸、洪刍、饶节、洪朋、洪炎、韩驹、李彭、晁冲之,谢□等10人,除陈师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 。
此外,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 。
曾□、曾思、赵蕃、韩□等人也列入诗派 。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 。
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 。
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 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 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
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 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 。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
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 □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
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 。
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当时如刘□、汪藻、张□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 。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 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
桐城诗派 “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 。
”这是程秉钊在《国朝名人集题词》中的论诗之语 。
敢于同执清代文坛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轻,可见桐城诗派影响的广大与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视 。
那么什么是桐城诗派呢?在讨论这个基本的问题时,学者们大多从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条列桐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从明代的方法、齐之鸾到晚清的二姚,“弥天独护桐城派,名世今当五百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