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念家的诗词 表达思念的古诗词( 四 )


浊酒一杯家万里,忍死须臾待杜根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楼上帘招 。
秋娘渡与泰娘桥 。
风又飘飘...
表示思念家乡的古诗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举头:抬头,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
三、四句转折活脱,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 。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 。
“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
诗的开头两句,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反主为宾的悲哀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怀疑,以为,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 。
但并不是一览无余,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 。
“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 。
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月亮从天上,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这隐含的揣测,笑问客从何处来 。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 。
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疑,用得很传神,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 。
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
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