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词 日本 日本人学中国的古诗词( 六 )


得胜回师的途中,大军经过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山,曹操见山势险峻,巍峨恢弘,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便将自己的宏伟抱负和感慨汇成诗歌,直抒胸臆 。
节目介绍《唱诗词,品经典》是由青榄教育独家原创推出的诗词文化公益节目 。
每天10分钟,周一到周五更新,听诗词咏唱,赏最美诗歌,品经典词曲 。
岁月流转,诗心永恒,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用歌声传唱经典,经典永流传!
丰臣秀吉与曹操的比较?曹操 。
这个结论与民族感情无关,而是完全的就事论事 。
其实,这个问题多多少少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_^,但是两个人的高低可谓天渊之别,云泥之判 。
第一,政治基础 。
曹操是白手起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
他35岁(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离开洛阳时,几乎是一穷二白,无兵无权;后来还是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助,曹操才招募得五千人(《卫臻传》曰:三千人),才勉强跻身关东联军;后来与夏侯敦等在扬州募兵,也是一波三折,历经坎坷 。
如果不是招降了青州兵的话,真不知曹操的窘困要到何时,其起事之艰辛可见一斑 。
反观丰臣秀吉,他那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白手起家”、“从平民到天下人”其实很有问题——他的“天下”是在本能寺之后,从织田家窃取的(当然,乱世之中,也无可厚非),没有织田信长的坚实基础,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都无法一统日本——这跟曹操亲冒箭矢,一步一个脚印打下的天下,不可同日而语 。
第二,功绩实质 。
曹操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一统天下,但曹魏江山是稳固的,如果不是曹丕、曹睿短命,曹爽庸懦,司马氏夺权是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也许会向士族儒家政权过渡,但江山还是姓曹) 。
曹魏政权头上虽然有一个傀儡皇帝(早期),可是实权在握,军政一体 。
丰臣家的天下则不然了,用司马辽太郎的话说,“秀吉完全是因为幸运和勇武才偶然得到天下的” 。
面对旧日在织田家的同僚们,他的掌控是无力的,只能用利益来满足,用人质来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牧·长久手之战,他明明不愿奇袭,却只能迁就池田恒兴);而丰臣家没有谱代家臣,内部吏僚派和武官派、尾张派和近江派矛盾极深,内斗不止;其麾下的五大老,拥兵自重,大大小小的大名们,更是各自为政——丰臣秀吉没有真正统一日本,他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 。
曹操是“无冕之帝”,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丰臣秀吉名为“天下人”,其实只是“武林盟主”,加上晚年荒悖,嗣子年幼,忽视家康,亡国是必然的 。
第三,个人能力 。
这个最明显 。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 。
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 。
反观丰臣秀吉,虽然用兵也算颇为高明,但主要倚仗竹中重治、黑田如水;而且在其征战生涯中,也屡有败笔:例如,攻略毛利家时,面对西国智者毛利元就留下的精兵良将和机动灵活的战法,日后名垂日本的“天下人”和“战国二军师”屡战屡败,焦头烂额,只能依赖兵力优势以众凌寡,一步一步慢慢切断三木城与外界的通道,从而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围困战……三木城下那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智斗勇,我更愿意把荣誉归于以寡敌众的别所长治和毛利诸将,他们才真正体现了什么是机动灵活的战争艺术 。
当然,将无常胜,曹操也有败绩,不能因此说秀吉就是“不善战”,但是他的战争才能在当时的日本,较之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伊达政宗等名将,都不见长 。
如果山崎之战势均力敌,他能否战胜明智光秀,只怕都是未定之数 。
丰臣秀吉的学识素养更是不值一哂 。
司马辽太郎说:“……秀吉以及他手下的大名,对于绘画还略有兴趣,而对学问之类,则是不闻不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