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诗词配图手抄报 古诗词配图手抄报( 二 )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
端午图片手抄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赛龙舟,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过了十七天、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端午节也称诗人节),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比屈原更早 。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占据主流地位 。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百战百胜,越国大败,令度尚为之立碑,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游百病,比武,击球 。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迎鬼船,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艾,又名家艾、艾蒿 。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
,备牲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
- 关于月牙泉的诗词 关于月牙泉的诗句
- 团扇 古诗词 团扇
- 欣然古诗词 古诗词
- 形容总结的诗词 形容女子的诗词
- 吾爱诗词网站 诗词吾爱
- 古诗词赏析人物形象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
- 离开才懂得珍惜的诗词 别等我离开才懂得珍惜
- 齐己 诗词 齐己
- 古诗词中的美女眼睛 古诗词中眼睛的意向
- 谷雨节气的诗词 关于谷雨的谚语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