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脉脉水悠悠诗词 斜阳 诗词( 六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
[编辑本段]源流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忆江南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 。
《金奁集》入"南吕宫" 。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
"二十七字,三平韵 。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
宋人多用双调 。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本调二十七字 。
首句为三字句 。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
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 。
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 。
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编辑本段]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 。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 。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 。
钱塘潮每...
婉约派诗词婉约词派-婉约词派作家 温庭筠——梦江南(二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