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毛主席诗词( 二 )


依山体修凿的穿山公路盘旋蜿蜒而上 , 弯弯曲曲缠绕在山间 。
当地谚语说:“六盘山 , 十八旋 , 上山二十五 , 下山三十一” 。
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 , 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 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 , 翻过这座山 , 到陕北再无高山险峰阻挡 。
1935年10月7日 ,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 , 从驻地出发 , 向东南绕隆德县境 , 沿小水沟上六盘山 , 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北侧过山 。
毛泽东健步登上六盘山 , 并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同登上主峰牛头山 。
六盘山峰峦挺拔 , 路道艰险 。
毛泽东在高峰饱览了六盘山雄姿 , 对张闻天等人说:“这里可观三省 , 快到陕北了 。
”在越过一道山梁之后 , 停下脚步招呼随行人员休息一下 , 毛泽东习惯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 摘下帽子 , 自然而然地伸开双腿 , 一边休息 , 一边眺望着远方 , 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呀!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 。
你们看 , 天高云淡 , 红旗漫卷 , 大雁南飞 , 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这六盘山可不简单呢!它雄据大西北 , 是兰州和西安的门户 , 这里离祁连山不远 , 是兵家要地 , 古代在这里打过很多仗 , 这里距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远了 。
”这对艰难长征的红军指战员们来说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声音 。
翻越六盘山即将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 经受过千锤百炼的红军指战员 , 已经变得无比坚强了 。
革命的前途 , 民族的命运 , 千重思绪 , 万般感慨 , 涌上毛泽东的心头 。
在这戎马倥偬中 , 展望革命前景 , 伟大的战略转移已经赢得了很大胜利 。
诗兴勃发的毛泽东 , 抒怀高歌 , 一首气势豪迈的“长征谣”就在六盘山巅极目远眺中吟成:“天高云淡 , 望断南归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的主要诗词作品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 , 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 。
在同时代的革命领袖人物中 , 他更具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风采 , 这是由于他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素养所使然 。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 , 一方面与他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的恢宏气魄和宽广胸怀密不可分 , 另一方面也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见解有直接关系 。
从毛泽东关于诗词与欣赏的见解和主张之中 ,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 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 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的 。
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 , 本文不能不涉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有关问题 。
一、肯定“诗言志” 。
1945年毛泽东为诗人写了“诗言志”的题词 。
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 , 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 。
所以关于“诗言志”的内涵 , 必须加以说明 。
“诗言志”之说 , 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 , 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 。
“诗言志” , 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 , 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 。
这样的诗歌传统 , 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 。
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 , 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语录 , 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
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诗 , 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 , 可与言诗矣”等 , 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 。
他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 , 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 。
因此 , 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 , 就不是偶然的了 , 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的光彩 。
但是 , 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 , 而且又给它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 。
关于“诗言志”的“志” , 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 , 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