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旧地的古诗词 怀旧同学情的古诗词( 六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这首诗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
“却看”就是“回头看” 。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
表达母爱的古诗词《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
《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