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圭 诗词 王圭( 五 )


葛巾又称纶巾 , 大概始于东晋谢安家族 。
《晋书·谢万传》云:“简文帝作相 , 闻其名 , 召为抚军从事中郎 。
(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 , 履版而前 。
既见 , 与帝共谈移日 。
”谢万为谢安弟 。
《说文》段注云:“纠青丝成绶 , 是为纶 。
”前引晋令规定 , 太学生才戴葛巾 。
谢万、谢安这类儒将要戴葛巾 , 当然得改变用料为青丝 , 别称纶巾 , 否则就有违制之嫌 。
谢氏兄弟如此装扮 , 自然是景仰诸葛亮之大名 。
诚然不错 , “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 , 确实兴起于东汉 , 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 。
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 , 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 , 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 。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 , 山谷间老叟出望驾 , 有著白巾者 。
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 。
’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
”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 , 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 , 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 , 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 , 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 。
因此 , 《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 , 也就不言自明了 。
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 , 又精通音乐 , 被吴人称作‘周郎’ , 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 。
”[9]根据《三国志》记载 , 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 , 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 , 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 , 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
他们二人家世相埒 , 怎么会有贵贱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 , 到了明代 , 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 , 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 。
[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 , 可谓大相径庭 , 南辕北辙 。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 魏、蜀、吴三国纷争 , 演绎出了人世间多少传说故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之破魏军也 , 曹公曰:‘孤不羞走 。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 , 值有疾病 , 孤烧船自退 , 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
’瑜威声远著 , 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
”这虽然是曹操为赤壁之败找托词 , 并使离间计 , 但也从中可见 , 赤壁之战故事传说不胫而走 , 当时就流传甚广 。
据史家研究 , 《三国志》裴注多过正文数倍 , 注引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十种 , 其中不少传闻异词和小说家言 。
嗣后笔记传奇中 , 三国故事逐渐丰富 。
到了唐代 , 不少诗人都吟咏过三国故事 , 譬如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句云:“或谑张飞胡 , 或笑邓艾吃 。
”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 , 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著名诗人都有歌颂诸葛亮的篇什 。
尤其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 , 宗臣遗像肃清高 。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
运移汉祚终难复 , 志决身歼军务劳 。
”此诗中勾画出了手执羽扇 , 指挥若定的诸葛武侯的鲜明形象 。
杜牧《赤壁》诗中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已经勾勒出诸葛亮借东风 , 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 。
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详细系统的发展 , 这为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分”奠定了基础 。
宋代专称“说三分”的出现 , 说明了三国故事在说书艺人中的重要地位 。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云:“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 , 其家所厌苦 , 辄与钱 , 令聚坐听说古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