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 四 )


人生四苦,生老病死,可“生”有什么可怕送你三个字:平常心!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 。
”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 。
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生命的宝贵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 。
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慧 。
如何才能老而不惧:□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
□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
□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
□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着 。
□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
□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
□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 。
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
□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
□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
□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
死亡的处理: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 。
”有人寿尽归天,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 。
面对“死亡”的心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恐惧多过于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 。
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并不是年老才会遇到,因此,面对死亡要: □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净,乃因缘和合,面对世间变化,放下执着 。
□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与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脱 。
□思惟死亡如出牢狱,解脱身体的枷锁 。
□思惟死如乔迁,从破旧的屋搬到更新的华厦 。
□思惟死如更衣,更换身体破旧的衣服 。
□思惟死如出国,可以到西方极乐国土 。
□思惟死如新陈代谢,更换生命的内涵 。
□思惟死非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开始 。
□思惟佛法僧,心放轻松,不起贪恋、恐怖、愤恨 。
□思惟净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国,逍遥自在 。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生命的递嬗与转化,我们就更能处理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 。
展开
像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这样的词语有哪些1【琐窗寒】王碧山又号中仙,越人也 。
能文工词,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今绝响矣 。
余悼之玉笥山,所谓长歌之哀,过于痛哭 。
断碧分山,空帘剩月,故人天外 。
香留酒殢 。
蝴蝶一生花里 。
想如今、醉魂未醒,夜台梦语秋声碎 。
自中仙去后,词笺赋笔,便无清致 。
都是 。
凄凉意 。
怅玉笥埋云,锦袍归水 。
形容憔悴 。
料应也、孤吟山鬼 。
那知人、弹折素弦,黄金铸出相思泪 。
但柳枝、门掩枯阴,候蛩愁暗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