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收入》读后感100字( 二 )


《基本收入》读后感(三):我来归纳一下此书的主要内容
最近收入分配成为一个热词,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以及怎么分配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从万圣书园买来并读了这本《基本收入》,感觉大受启发 。
一、 什么是基本收入 。
基本收入全称全民基本收入 。书中开宗明义这样界定:定期(例如每个月)无条件向个人支付一笔适当的金额 。作为基本收入的“基本”,代表一个最低程度,是“一笔能让某人在极端状态下在他所属的社会中存活下来的金额”,目的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经济安全感 。所谓“全民”,是要对住在特定区域的每一个人发放,无论男女老幼,全民均有份 。“对个人支付”,意思是以同样的数额标准发放给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无论其婚姻、家庭、住户情况 。所谓“无条件”是指:不论收入水平(不论贫富),不设定支出条件(随便花),也不设定任何行为条件(不以某种行为做交换) 。“定期”很明白:代表稳定性,不是一次性的,让人有期待,而且是自动发放无需填表排队 。说白了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每月获得一笔钱,想怎么花就这么花,如果没有其他收入也能“活下去”(不仅限于维持生命延续,应该是指保证一个基本生活水平) 。
你可能要说: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儿?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说起来,此书论证基本收入的起源就是从托马斯.莫尔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乌托邦的字面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我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开始的 。
但这个基本收入是否完全属于乌托邦的空想?好像还真不是 。书中介绍了围绕基本收入开展的各种研究,以及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开展的试点,对其实施效果有各种评估,反过来加强了相关理论研究 。就在我读此书之时,看到《财新周刊》2021年第26期(7月5日)刊出的一篇书评,“被欲望驱动的工作”,开头就提到德国启动了一项社会实验,目的是考察“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效用——看看里面的设计:每月无条件领取1200欧元,未来三年,除了填写七份问卷(用于效果评估而不是资格筛选),什么也不用干 。顺便说一句,感觉该书评作者没有读过这部《基本收入》,他介绍的书是《工作的意义》,我回头可能要找此书看看 。
二、 提出基本收入计划的理由
这样的“好事儿”显然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进行收入分配的依据 。传统区分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白送”的基本收入肯定不属于生产要素之市场报酬,故而与初次分配不沾边;即使是收入再分配,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扶持、体现合作的社保,还是私人捐赠的善款,也都是有条件、有特定对象的,特别强调的就是避免“养懒人”或者把钱用到不应该用的地方,而这些基本规定性被基本收入统统颠覆了 。那么,什么理论能够支持这样一个基本收入的出现和存在呢?书中用三章篇幅对应讨论其所依赖的三大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