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技巧我学而思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三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
【怎么回答好语文中的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啊!每次我都考点点分就是...表达方式有5种,分别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是指比喻、拟人、排比等.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简单,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间接抒情就是把感情寄托在其他方面而不直接表达出来,常见的方法有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来侧面表现自己的感情)、寓情于景(即情景交融,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感情的表达)等.所谓艺术手法也就是表达技巧,通常是指直抒胸臆、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啦,其实语文很简单,用心去归类整理,记好笔记,就可以学的很好哦,加油!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诗歌鉴赏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