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点诗词较长 较长的古诗词( 五 )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苏轼生平】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
【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
急需古文描写景物的诗词,较长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