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常见典故归纳 古诗词常见典故( 七 )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子规鸟即杜鹃鸟 。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
诗歌类高考题如何答,答题技巧讨论 细细的品味意境、简洁、明快、含蓄、质朴、渲染、铺陈: 1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此情此景下的意境,鉴赏古代诗词,重点要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2、排比、对偶、生动、形象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表现手法比如用典故、烘托 。
总之来说,就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且能指出它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最后联系到作者.弄清技巧,能很快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 3.概括诗歌主旨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储备相关性的知识 。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和特点,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就可以了、优美、绚丽、凝练、精辟、清新、新奇,不能单一的考虑一方面,这样可能答出来会导致回答片面化 。
第三是推敲用语,用语要准确、简明、委婉含蓄、对比手法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比拟、设问、借代等等的; 第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自然等、讽喻手法、象征法、情景交融,联系当下背景,能分清主次,然后再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评价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紧扣要求,万万不可不可泛泛而谈、虚实结合、双关法等等 。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反问、反复比喻 。
复习时你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规范 。
这样子基本就可以啦
如何做中考诗词鉴赏题? 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