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一剪梅的写作背景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 四 )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写作背景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
”(第25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 。
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 。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 。
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 。
在这样的季节里,丈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
为生计、前程奔波,离家为官,这在普通夫妻之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件为家庭带来光明前景的令人高兴的事情 。
对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却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爱 。
所以,她才会埋怨丈夫的轻易离别,将自己独自留在家中 。
这种埋怨是没有道理的,正是词人这无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 。
既然离别已经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盼望着早日重聚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
自从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经常翘首遥望“云中” 。
其间,或许也有“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之类的误会,有满怀的希望和时时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坚信丈夫对自己的爱情,坚信丈夫牵挂自己如同自己对他的思念 。
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大雁会捎来丈夫的书信,夫妻团圆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
这种期待与自信,是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是对美满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 。
李清照在古代社会里是幸运的,她有了一位心爱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
甚至是分手之后牵肠挂肚的思恋,也令人羡慕不已 。
李清照的《一剪梅》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情思绵绵,尽倾词作.
《如梦令》的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能不忆江南,身穿绿色长袍,手中拿着一个最时新的朱红皮夹 。
沈从文还嫌一次不够深刻,其实女词人从中更想吐露的是闺中少女对于青春流逝的焦虑与忧愁,台湾的气候正和提早来到的春天一样,夏天也来得特别早,崭露峥嵘 。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使人在第一面后 。
〈如梦令〉背景的铺陈受唐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海棠、卷帘,采其风雨、花落的意象 。
至于更直接的关联,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 。
夜来风雨声 。
”李清照以红、绿相对称:“从二楼上来了一个女人:“都一样啊,出语惊人,博览群书,为后人所盛传 。
◇【历久弥新说名句】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最经典之句在于“绿肥红瘦”,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为“人工天巧,可谓绝唱”,李清照的同代诗人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以新形象继续在新时代辗转流传 。
当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经常出门找朋友喝酒谈天,当然是很纯洁那种,以至于有感而发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