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什么此不早朝 从此君王不早朝( 七 )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 作于元和元年(806) , 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 , 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 , 作者以精炼的语言 , 优美的形象 , 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 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 , 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 ,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 , 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 , 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 , 街坊的歌唱 , 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 , 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 , 描摹、歌咏出来 。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 , 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 , 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 故事的焦点 , 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
而“恨”什么 , 为什么要“长恨” ,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 , 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 , 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 , 让人们自己去揣摸 , 去回味 , 去感受 。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 , 看来很寻常 , 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 , 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 , 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 , 是全篇纲领 , 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 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紧接着 , 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 , 叙述了安史之乱前 , 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 , 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 , 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 , 不但自己“新承恩泽” ,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 , 如何行乐 , 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
所有这些 , 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 , 惊破霓裳羽衣曲” 。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 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 , 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 , 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 , 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 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
下面 , 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 , 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 , 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
“六军不发无奈何 , 宛转蛾眉马前死 。
花钿委地无人收 , 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 , 回看血泪相和流” ,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
“六军不发” , 要求处死杨贵妃 , 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 , 祸国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