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丰富世界 形容内容丰富的诗词( 二 )


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
闻一多更是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 。
当张若虚问到宇宙的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他这个时候有很大的孤独感,这一刻他面对自己,面对着宇宙 。
如果当时旁边一大堆人,他写不出这首诗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独感,是因为诗人真的在孤独当中,他对孤独没有恐惧,甚至有一点自负 。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 。
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
古代诗词的发展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 。
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