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山水的古诗词 关于山水的古诗词( 四 )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 。
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
《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 。
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 。
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 。
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 。
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 。
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 。
”(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 。
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 。
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 。
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
王维善于概括地...
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 。
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
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 。
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 。
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 。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 。
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 。
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
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
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