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丽江古城的诗词 丽江古城的诗词( 五 )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 , 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 。
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 , 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 , 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 。
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 , 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 , 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 , 古时“研”和“砚”相通 , 所以古城叫大研 。
说话间我们便到了古城 , 城口最引人注意的应该是一双水车吧 , 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 , 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 。
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 , 今天在一些偏远之地也在使用 。
古城形成于南宋后期 , 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 面积3.8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约三万人 , 1986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 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 , 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
丽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三部分组成 , 但对于各位嘉宾来说 , 吸引力最大的是大研古镇 , 古城的入口很多 , 大家随着小X从右边的入口进入 , 看见了显眼的水车后 , 紧接着右边是写有江泽民主席题词的照壁 , 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 , 那照壁就象各位嘉宾看到得着一块 。
再往右是水龙柱 , 龙是管水的 , 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 , 但水能克火 , 所以这个水龙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灾的愿望 。
千百年来 , 古城人民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城 , 也请各位朋友象古城人民一样爱护古城 , 不乱扔烟头垃圾 。
再看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 圆圈代表地球、自然 , 方框代表人类创造的文明 , 圆圈和方框相连 , 代表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 , 丽江古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杰作 。
右边的这些石刻称得上是丽江的“清明上河图” , 是一幅浓郁的纳西风情画 。
我们脚下是“巴格图” , 是纳西先民根据五行学说创造的 , 东巴祭司常用它来定方位和占卜等 。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 , 历史悠久 , 风光秀美 , 自然环境雄伟 , 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
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 , 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 ,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探寻它的过去 , 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 , 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
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 , 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 。
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 , 他们辛勤劳作 , 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 , 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 , 促使当地人丁兴旺 , 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
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 。
公元1253年 , 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 , 就曾驻军于此 。
由此开始 , 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 , 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
其间 , 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 , 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 , 瓦屋栉比” , 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 , 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
从丽江北眺 , 是高耸云天的玉龙雪山 , 景致雄奇变幻 。
民谣说它“一山有四季 , 十里不同天” 。
这里素有“动植物宝库”的美誉 , 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库 。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 , 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 , 便见河渠流水淙淙 , 河畔垂柳拂水 , 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 , 或屋后有溪 , 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 , 穿墙绕户蜿蜒而去 。
这股股清流都来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 。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 , 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 , 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 , 清水顺序而下 , 既科学又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