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莲(诗词)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三 )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
古代描写莲的诗句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凤·泽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屈原《离骚》)“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清商曲辞·青阳度》“千叶红芙蓉,昭灼绿水边”(《清商曲辞·读曲歌》) 。
“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 。
不学清萍叶,随波东复西”(丁鹤年《采莲曲》)“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周敦颐《爱莲说》)
关于莲的诗句>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 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 。
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 。
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 。
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 。
>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 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 。
白羽频挥闲士坐,乌纱半坠醉翁眠 。
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 。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
>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 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 。
> 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 。
> 花中君子来哪方 婷婷玉立展娇容 暖日和风香不尽 伸枝展叶碧无穷 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 京北秋来风景异,天高云淡雁迷离; 踏破铁岭无觅处,寻遍荷塘空水遗; 无可奈何秋睡去,仙衣胜雪倾心起; 何故幽叹无缘见,夏风十里一潭碧 。
>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俩句关于莲的诗句 描写莲的诗句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
《芙蕖》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
《采菱诗》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与,淡水望碧莲 。
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 。
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 。
高采溢通壑,香气丽广川 。
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
《采莲曲》梁元帝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
《夏歌》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
描写莲的诗句况复两心同 。
《采菱诗》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与,淡水望碧莲 。
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 。
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 。
高采溢通壑,香气丽广川 。
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