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下有的诗词 下 开头诗词( 四 )


一首词 , 有的只一段 , 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 , 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 , 称三叠或四叠 。
并且词有词牌 , 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 , 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
如《南歌子》的一种词牌格式为:(例词:温庭筠)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仄仄平平 , 仄平平仄仄 , 仄平平 。
手里金鹦鹉 。
胸前绣凤凰 。
偷眼暗形相 。
不如从嫁与 。
作鸳鸯 。
《如梦令》的词牌格式(例词:李清照)仄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仄 。
平仄 , 平仄(叠句) , 仄仄仄平平仄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2、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同:格律诗只用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隔句压韵 , 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 , 中间可以换韵 , 韵脚疏密不定 , 但由格律规定 。
3、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 , 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 , 没有统一的要求 。
这两点可以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 。
从题材内容方面:“诗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词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 。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 , 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 , 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 , 如谭嗣同《狱中题壁》一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 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 , 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
婉约派的词 , 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 , 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 , 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 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 , 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 , 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 , 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
【五】从语言特色方面:从语言来区分诗的语言偏于自然清新 , 词的语言偏于精工华美 。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 , 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
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 , 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纤柔香艳 。
【六】从风格和意境方面:诗庄词媚 。
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庄重;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妩媚 。
“诗显词隐”诗的情感表达偏于显豁明朗;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含蓄蕴藉 。
“诗刚词柔”: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刚劲明快 , 词的情感表达偏于柔婉细腻 。
“诗之境阔 , 词之言长” 。
诗的境界开阔 , 词的境界狭深 。
例如:唐诗:(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在振翅高举的鹤 , 在秋日晴空中 , 排云直上 。

与诗词有关的作文 诗人·明月·黄花一 , 东坡的明月浪淘沙谪居黄城中 , 把盏临风 , 牵黄擎苍叹英雄 。
昔日汴河风光处 , 履履难重 。
成败任西东 , 此恨无穷 , 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 , 踏雪飞鸿 。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 , 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 , 仕途的偃蹇 , 政治旋涡的挣扎 , 满腹冤屈的难鸣 。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 , 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 , 受他关爱的世人 , 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 , 官运亨通 , 济世为民 。
但是 , 东坡知道 , 命运不济 , 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
于是 ,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 ,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 , 唱“大江东去” , 感“人生到处之何似 , 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 , 他不为“蝇头微利 , 蜗角虚名”触动 , 只愿“沧海寄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