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诗词 王安石变法( 二 )


词虽不多 , 却风格高峻豪放 , 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
有《临川集》 。
诗中推敲的诗句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 , 僧在翠微开竹房 。
”既去 , 有观者 , 取笔改“一”为“半”字 。
翻(任翻)行数十里 , 乃得“半”字 , 亟欲回易之 , 则见所改字 , 因叹曰:“台州有人 。
”——(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 , 跑了数十里的故事 , 也很动人 。
“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 , 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 , 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 , 又诗味含蓄 。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1021——1086) , 字介甫 , 号半山老人 , 北宋大政治家 , 当过宰相 ,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 , 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
他十分注重修辞 , 据说 , 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 ,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
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
3.缘——因为 。
这首绝句 , 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
山是高耸的 , 塔是高耸的 , 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
诗人只告诉我们 ,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 , 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 , 却不是高不可上 。
转眼间 , 诗人已登上塔顶 , 世界万物 , 尽收眼底 , 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 乍听起来 , 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 , 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 , 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 , 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 , 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
苏询门下 , 不是才子 , 就是才女 , 这与他的教诲当然分不开 。
据说有一天 , 苏询买了一幅画 , 打算配一副对联 , 但他把对联拟好后 , 不写中间一字 , 抄出来 , 让儿女们去填 , 借此考一下他们的才学: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轼(东坡)文思最快 , 立刻填上了两个字 , 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哥哥所填 , 固然不错 , 但所用的词不够精彩 。
倘若用“扶”和“失”二字 , 不知如何?”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询问老二的看法 , 苏辙赞赏小妹 , 说:“这是炼字 , 用‘扶’字 , 更显得风之温柔 , 用‘失’字 , 才有天地溶为一色 , 扑朔迷离诗画意 。
” 苏询也认为小妹的好 , 苏轼也很佩服小妹的才华 。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 , 僧在翠微开竹房 。
”既去 , 有观者 , 取笔改“一”为“半”字 。
翻(任翻)行数十里 , 乃得“半”字 , 亟欲回易之 , 则见所改字 , 因叹曰:“台州有人 。
”——(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 , 跑了数十里的故事 , 也很动人 。
“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 , 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 , 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 , 又诗味含蓄 。
王安石变法名句不知道 。
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
3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
山是高耸的 , 北宋大政治家 , 当过宰相 。
诗人只告诉我们 ,  闻说鸡鸣见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