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诗词 王安石变法( 三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尽收眼底 , 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 , 却不是高不可上 。
转眼间 , 诗人已登上塔顶 , 世界万物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1021——1086) , 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 。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 ,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
1 。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 字介甫 。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 , 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
他十分注重修辞 , 据说.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站在塔上 , 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缘——因为 。
这首绝句 , 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 塔是高耸的 , 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畏浮去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乍听起来 , 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 , 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 , 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 号半山老人 ,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古诗 梅花(王安石) 的诗配画[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 , 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 , 两次辞相两次再任 , 放弃了改革 。
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
[鉴赏] “墙角数枝梅” , “墙角”不引人注目 , 不易为人所知 , 更未被人赏识 , 却又毫不在乎 。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 , 孤芳自开的形态 。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 , 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
“凌寒独自开” , “独自” , 语意刚强 , 无惧旁人的眼光 , 在恶劣的环境中 , 依旧屹立不倒 。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
“遥知不是雪” , “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 , 淡淡的 , 不明显 。
诗人嗅觉灵敏 , 独具慧眼 , 善于发现 。
“不是雪” , 不说梅花 , 而梅花的洁白可见 。
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 , 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
诗意曲折含蓄 , 耐人寻味 。
暗香清幽的香气 。
“为有暗香来” , “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 , 以梅拟人 , 凌寒独开 , 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 , 象征其才气谯溢 。
...
请帮我解释一下王安石的一首诗!!! 江上江水漾西风 , 江花脱晚红 。
离情被横笛 , 吹过乱山东 。
白话译文: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 ,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 , 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 , 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
《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 , 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 , 描绘江上的秋色 , 情景交融 , 寄寓深沉 , 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 字介甫 , 号半山 , 汉族 , 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 ,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 , 王安石进士及第 。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 政绩显著 。
熙宁二年(1069年) , 任参知政事 , 次年拜相 , 主持变法 。
因守旧派反对 , 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
一年后 , 宋神宗再次起用 , 旋又罢相 , 退居江宁 。
元祐元年(1086年) , 保守派得势 , 新法皆废 , 郁然病逝于钟山 , 追赠太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