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诗词教学 古诗词微课

微课在诗词教学 古诗词微课

教师用微课教学促进教师哪些方面的发展一、微课的定义 (一)微课的定义及诞生 “微课”又被人们称为“微课”,通常译为“Micro courses”,“Micro-lesson”,“Mini-lesson”,“mini courses”,“small lecture”等等 。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
大家知道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 。
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
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 。
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微课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促进作用 。
对于微课的诞生,内蒙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结合他个人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
2001年,李玉平老师所在的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 。
例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等等问题 。
从那时起,李玉平老师开始“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这也简称“三小研究” 。
“三小研究”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十分的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 。
经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本质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 。
首先,主要原因是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而“三小研究”并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习惯“三小研究” 。
于是,李玉平老师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 。
例如“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等等 。
在此过程中,“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 。
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 。
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 。
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这里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方便学习,更意味着减少信息衰减 。
微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
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简称“三微研究” 。
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 。
(二)微课的概念与发展 “微课”是按照新课标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充分显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
近些年,微课被大多数中小学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精品课件 。
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说,微课主要分为:讲授类、启发类、问答类、演示类、练习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等等 。
从教学进度来看,可分为:当前复习类、新课程导入类、新知识理解类、总结扩展类等等 。
二、浅谈微课在教学中的发展 (一)微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所展开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 。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网络的普及,“微”这个词被广泛运用 。
例如:“微电影”、“微信”、“微博”等等 。
“微”所强调的是精致、短小 。
通常一片微博不超过200字,一部微电影不会超过半个小时,这短短的几百个字和几分钟充分突出了文章和电影的中心 。
现如今,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
现将微课纳入到教育领域中,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的教学模式,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应用,将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
另外,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