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高山意境的古诗词 高山流水的意境描写( 五 )


”当戍卒走上高台 , 坐下 , 寒风瑟瑟 , 本就让人愁思不已 , 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
笛声呜呜咽咽 , 如泣如诉 , 如亲人在呼唤 , 似征人在叹息 。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 , 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 , 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 , 征人回乡遥遥无期 , 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 , 主题多样 , 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 , 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
以音乐入诗 , 表达深情 , 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
前三句叙事 , 后一句抒情 。
叙事连贯性较强 , 实写所见所闻 , 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 , 宕开一层 , 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 , 便为情深 。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 , 曰“无那” , 形出黄昏独上之情 , 极缠绵悱恻 。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 , 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 , 正深于思家者 。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 , 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 , 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 , 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 , 但意境雄浑开阔 , 情调激越悲凉 , 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⑤此诗先写独坐思家 , 次写吹笛寄怨 , 再写家人念己 , 步步逼进 , 层层深入 , 以表夫妇相忆之情 。
(沈祖菜《唐人七绝诗浅释》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二、蓟 中 作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高适(700—765) , 字达夫 , 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 。
天宝八载(749) , 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 , 举有道科 , 授封丘尉 。
天宝十二载(753) , 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 , 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
安史乱起 , 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 , 转左散骑常侍 , 封渤海县侯 。
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
此诗一名《送兵还作》 , 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 。
蓟中 , 蓟城 , 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 , 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 。
(主旨)“策马自沙漠 , 长驱登塞垣 。
边城何萧条 , 白日黄云昏 。
”写在边城所见景象 。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 , 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 。
只见边塞苦寒之地 , 一片萧条 , 白日当中 , 黯淡无光的景象 。
“一到征战处 , 每愁胡虏翻 。
岂无安边书 , 诸将已承恩 。
”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 。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 , 民不聊生 , 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 。
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 , 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 , 让他们无功受赏 , 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
“惆怅孙吴事 , 归来独闭门 。
”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 , 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 。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
3.鉴赏要点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高适早年落拓 , 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 , 故登上边城 , 触景生情 , 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 , 不管边地人民死活 , 弄得边地狼烟四起 , 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 , 却石沉大海 , 不被重用 , 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
暗示手法的运用 。
“岂无安边书 , 诸将已承恩” , 语含讽刺 , 表面写诸将 , 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