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思诗词 关于开发浦东的诗词( 四 )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
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 。
“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
”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
”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
颈联“绦镟(tāo xuà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
“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 。
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
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 。
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 。
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
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
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
”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
”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 。
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
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 。
……‘?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 。
‘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 。
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 。
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
”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
(孔寿山)诗词出处--------------------------------------------------------------------------------全唐诗卷224_24醉落魄·咏鹰--------------------------------------------------------------------------------作者:【陈维崧】 年代:【清】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大 中 小】《...
找写桥的诗词.....................关于桥的诗词佳句 [ 2006-5-24 12:16:58 | By: icoo ] 关于桥的诗词佳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洛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
--------------------------------------------------------------------------------【注释】:“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
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 。
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 。
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
州桥(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白居易) 雁齿小虹桥,垂檐低白屋 。